武汉武珞路长春观天桥附近的这个“最小足球场”

admin 欧洲杯 2024-03-10 61 0

  十二、青训的阿克琉斯之踵-场地

  运营一个青训足球机构,需要三个基本要素:队员,教练和场地。

  当你在三个条件上都具备一定基础的时候,你就可以启动这么一个机构。当你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,你就需要发现某个方面出现了短板,需要进行补强。比如说,队员多了就要多找教练,多到一定程度场地就要增加面积。增加了场地和教练,就要多招队员来摊销成本。

  三个要素里面,对大部分青训机构而言,最难解决的就是场地。为什么呢?

  1.场地要有足够的人均面积

 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,在一个缩水的5人制足球场内,20X30=600平方米,有20个U7队员在一起训练就已经现得非常拥挤了,人均场地面积30平方米可以说是下限了。如果换成年龄跟大的队员,这个要求还会继续放大,毕竟运动能力强了,需要的空间也就随之增加了。

  2.训练内容对场地面积的要求

  对青训来说,特别是起步阶段的青训,5人制足球场是个非常好的选择,有限的场地面积让你的队员不会乱跑,管理起来更容易。一般的身体和技术训练,也都能在这个场地上完成,甚至包括最基本的战术训练,位置、移动、小组配合等,也可以在5人制场地上完成。但是,当能够完成这些训练,达到一定水平的队员在数量上也有一定积累的时候,更大的场地要求就出现了,只有在更大的场地上,才有可能教授更复杂的战术,才能组织更强的对抗的比赛。3个5人制球场能够提供同样的人均面积,但无法取代同样面积7人制球场的作用。后面还有一个11人制暂且不表。7人制位置和阵型的战术课

  以我们自己为例,当队员少教练少的时候,5人制球场就可以满足要求,这个时期是比较容易安排场地的。当我们队员达到一定人数,同时上课队员已经达到50人,虽然是3片5人制球场可以装下这么多队员,但是实际已经不能这么做了,我们用的是一片7人制球场,自行分割为3个部分。低年龄段和入门级别的高年龄段用的场地面积比较小,训练内容也是个人内容为主,较高水平队员单独组队,用了比较大的面积进行团队控球训练。等到低年龄段和入门级别队员下课,较高水平队员用2/3个场地进行7人制的训练赛。

  上述2点都是从训练角度来谈场地,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谈场地。

  对家长来说,孩子踢球这件事最大的成本是什么?是时间成本,家长接送的时间成本。训练时间90分钟,但是加上结送和场外等待,对家长来说意味着至少3个小时的时间成本。家里有孩子的,特别是有两个孩子的,都会理解3-4个时间是多么宝贵的时间。因此,对绝大多数家长而言,场地的位置决定了是否支持孩子踢球。就算孩子喜欢踢球,家长大约也不会同意下课后再花3个小时在足球上,最多让孩子周末去参加足球运动。

  让我们用百度地图看看周围有多少足球场。这大约是深圳市南山区内的足球场,这个地图范围内最少也有300万人口,GDP等经济指标全国前几名,对公众开放的足球场也就这10多个(少量球场地图上没有标注)。去最近的一个球场踢球,不开车的话平均45分钟的通勤时间是比较紧张的。既然家长有结送时间成本,站在俱乐部和青训从业者的角度出发,一个场地所能覆盖的人群就是一个固定数字。结送路程超过45分钟,就很难维系一个纯爱好的队员。(此处请勿用某某球星坐几个小时车去训练的故事来反驳,那都是更高级别青训,相当于恒大足校。)

  综上所述,整个足球青训面临着的场地问题,说到底就是场地配置不合理的问题。学校的场地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投入到青训运营中,顶多解决本校校队那几十号人的训练问题。让我们简化上面的问题,得出几个简单的结论:场地总量少7人以上场地更少场地有距离属性

  很多地方政府喜欢搞得足球训练基地,距离市区很远的地方,搞上十几块球场,很大规模。实际上实用价值有限,除了一些大型赛事外,平时训练不可能跑那么远的。

  场地问题该怎么解决呢?其实也不是没有突破口,甚至可以说都不需要花多少钱,但是解决起来的麻烦程度可谓不小。

  首先是,社区球场的建设。在社区内,建设小规模的低成本的足球场,或者是多种运动共享的运动场。就是来解决平时放学后的足球训练,把队员的通勤时间压缩到10分钟以内,减少对家长以及对孩子学习时间的占用。下图是一个网球场改的足球场,满足10来个孩子的基础训练足够了。这个问题的难度,在于这个改造需要住建局的批准,如果是小区内配套物业,还需要业委会或者业主大会的批准,其流程之啰嗦,让人望而生畏。

  其次是利用政府储备地或其他边角余料地块,建设运动场地,有多大面积建多大场地,因陋就简,武汉武珞路长春观天桥附近的这个“最小足球场”,在理念上是对路的。在意大利旅行的时候,也见过不少类似这样的半块足球场。

  如果把目光放远一点,用这些储备地和边角地来支持足球产业,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来交换民间资本的投资建设和运营,获取足球场地数量快速增长,是完全可行的。比如按照住宅地产的模式,挂牌若干土地短期使用权(比如5年),限定只能作为足球场地的商业运营。民间投资人自己来进行测算,建设怎样规模的场地,怎样定价和运营才能盈利。只要投放的土地足够多,就是带动球场数量和合理分布。

  从2015年到现在(2019),我们花了4年多的时间,从零建立了一只有一定规模和骨架的业余足球俱乐部,青年队员注册号码已经接近到了400,每周有150人次来接收足球训练。如果没有意外,这只俱乐部可以这样缓步增长,10年后可能会看到,青训走出的队员们,从各自的学校和单位再次集合起来,去参加足协杯,去和职业队过过招。这种成长,目前来看最大的风险就是场地。据说目前我们的主场,康爵足球场,已经完成了拆迁准备程序。而周边规划中的几个球场,还根本没有动工。拆迁这一箭,对于这块场地上的几家俱乐部来说,都是致命的打击。

  除了继续租赁场地外,如果有可能,作为一只成年队青年队都过百人的俱乐部,我们希望众筹建造自己的主场,这样才能在场地使用期间内,最大程度的保证青年队训练的稳定。一片7人制甚至更小的场地,一排简易看台,几个木板围起来的更衣室,……一个梦想起飞的地方。

武汉武珞路长春观天桥附近的这个“最小足球场”

武汉武珞路长春观天桥附近的这个“最小足球场”